眾所皆知,找工作是場耗時費力的馬拉松賽。尤其在投完履歷後,大家共同的經驗便是一段心焦的等待…
面試官收到履歷了嗎?為何還沒收到面試通知?我的作品集如何?是否有需要改善的地方 ?
這次拜團隊擴充所賜,我才能以面試官角度大量檢視其他設計師的作品集,除了驗證之前身為求職者的疑問外,也紀錄許多Do & Don’t。因此這次將不藏私分享出來,一起思考如何改善作品集吧! 🤘
閱前須知:⊙ 本文適合對優化作品集毫無頭緒的讀者
⊙ 每個產業,每間公司,每個面試官,每個職位的考量需求皆不同,我的分享將以這次篩選經驗為主,不代表全部面試官的看法。
⊙ 本文的作品集指的是「投遞用」的作品集,面試用的作品集最好能依據面試公司的調性另外準備一份。
以上半真半假(笑),我也曾疑惑過「作品吸睛?難道面試官不看研究方法與設計流程 …
大家好,我是Seal,一個在半導體業的UI/UX設計師。我出身美術系,卻任職於製造產業,也因此頻受思維差異與產業文化的衝擊。本篇是在設計共識屢屢挫敗後,我想到以「完形心理學」跟工程師溝通UI設計的分享文。這是我工作上的親身經驗,希望可以幫助到更多設計師與工程師,運用人類共同的感知語言進行溝通與設計。
情況 1 : 為何要留那麼多空白? 害我還要滾動滑鼠(掀桌)
情況 2 : 為什麼不能直接用一頁展現? 把客戶的需求塞滿不就完工啦! (無言)
情況 3: 這種設計好像不錯,但是為什麼要這樣做? (直覺大神告訴我這樣設計,但我說不出來為什麼..)
雖然世界上有許多GUI已經走得又長又遠又厲害,但別以為這種古代人對話不會出現,一直以來我們只是習慣這些GUI被如此呈現,但為何要這樣設計我們卻不一定知道。
由於完形心理學歸納出人類大腦認知之普遍性的規則,因此無論是不是UI/UX設計師都很適合閱讀本篇文章。但還是想特別強調,若任職於傳統科技公司,需要對上說服老闆,需要平行說服(資深)工程師,那請把它收進最愛;而習慣套用設計好的UI套件,但不知道為何這樣設計的IT工程師,也可以透過本文來強化自己的產品說服力 …
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·卡納曼(Daniel Kahnemn) 在「快思慢想」中提到: 人腦有兩種截然不同的運作方式: 一組能進行有意識的控制(如決策);另一組則是幾乎沒有意識的自動流程(如視覺注意力)。而設計師多著墨於如何影響用戶有意識的流程行為,卻鮮少關注人類思考的全貌。
具備心理認知學家背景的 John Whalen 注意到這點,因此他透過「有腦設計」這本書-- 帶領產品人深入關注「用戶的思考方式」,而不只是關心他們如何使用我們的產品與服務。
單一經驗根本就不是單一的,而是多個層面的、細微的、並由許多大腦過程和表徵所組成。用戶的經驗不是發生在螢幕上,他發生在腦海中。
身為設計師,我們可以透過這六種思路來設計和檢視產品,他們分別是:視覺、找路、語言、記憶、決策和情緒。
本文附有操作說明的Gif檔,建議透過PC或NB觀看。動態與鏈接在手機裝置上可能失效喔!
你有參與UI Club發起的Figma UI Challenge嗎? 這是個類Daily UI的活動,只是更人性的調整為每周發布兩次題目 🤣。在使用Figma時我一度想做圓點背景,卻發現它沒有Adobe XD-Repeat Grid那樣直覺的工具,當下不禁有種..
「嘖.. 怎麼沒有像Repeat Grid那樣好用的功能 ??」
不死心下我研究幾篇Figma plugin文章(如這篇)。但閱讀後卻發現 : 根本欺騙我的感情啊!!! 作者僅列表介紹插件,並未說明如何使用;下載後還發現部分插件是Beta版或不知如何使用。
想到社團裡應該也有不少小夥伴們正為了某些功能苦惱? 所以我將一些實際使用過的插件整理出來,讓 F …
相信許多朋友正考慮轉職UX領域,也為該如何製作作品集而頭痛著。感謝 UX/UI 新手村的村長 Daniel Lee 邀請我參加這場由新手村主辦,「 UX四神湯」兩位女神 — 鄭婕 Sabrina Cheng 與 Shandy Tsai 主講的年末求職四神湯,分別就「UX研究員」與「產品設計師」面向來分享:
1. 鄭婕 Sabrina — UX研究員作品集實作
2. 蔡宜軒 Shandy — 產品設計師如何準備面試
由於講座內容包含私人資訊,為此講者特別溝通部分內容不能外流。這直接考驗我該如何「在限制下」生出一篇有意義的文章(嗯?)。正巧我也在重整作品集,故本文會以個人聽過分享後的心態轉換與啟發來帶內容。
另外特別注意,這次的作品集定義為應用於「面試」情境下的作品集,格式會是 PDF 或 Slide, …
某次與職場導師的Meetup中,老鳥與菜鳥們聊起在工作上遭遇的各式疑難雜症,當然還有撫慰人心的心理諮商🤣🤣🤣。
其中有幾位談到參加同學會時看到同儕的成就及職涯(職稱)大幅躍昇,因而對自己的現狀與未來感到焦慮。同學會的「比較梗」雖頻頻引發大笑,卻也反應出大家在現實壓力下的糾結與徬徨。
這時坐在隔壁的妹子 Yen-ting Chang 章雁婷轉頭問:「我不懂為何要比較? 不就是在各自領域好好工作學習,做好自我成長與調適就好了嗎?」
「有些人的確會透過相互比較(不一定是負面的)而調整努力的方向,或是得以這樣的方式來鞭策自己啊!」我說 (內心: 有時我也會這樣 😅)。
「因為我知道自己從來就不是愛競爭比較的人,所以不會花時間在這上面,做好重要的事便已足夠。」妹子說。
同學會只是個引子。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妹子年紀很輕卻很了解自己,也因為了解,故能讓自己不受他人影響,遠離那些焦慮漩渦而將心力放在更有益的事情上。
繼續深聊後發現,原來她們公司在新人入職時會做 CliftonStrengths ,除了能夠分析員工各項才能矩陣外,測驗結果也會公開給全公司所有人(包含老闆)。透過這樣透明公開的方式,讓團隊間了解彼此性格、各自擅長的才能與處世方式。她也認為這樣的方式無論在工作協作與管理上都頗有助益。
所謂當局者迷。我自認為對自己還不夠了解,也非常好奇這個測驗能夠揭開哪些連當事人也未見的潛力?所以我就手刀購買了 😉。
“要賦能一名員工,最有效的辦法是讓成員了解自身的優勢。" - Donald O. Clifton
「CliftonStrengths 」是由美國心理學家 Donald O. Clifton 協助開發的線上才能評估測驗, 他後來成立了Gallup平台,為想了解自己的人、領導者或組織提供人力訓練的分析與諮詢。
Donald 認為人只有明白自己的才幹和獨特之處,才能在工作中有更好的表現,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工作,與他人建立更好的合作關係,並成為更好的隊友。當然,還能感覺到自己每一天在不斷進步,朝更理想的生活方式邁進。(這段是否有被洗腦呢...🤣)
最近陷入低潮😰,又開啟了我思考人生的循環,短時間連衝兩種不同面向的職涯講座。一位是脫離公司,為了讓自己好好享受生活的一人公司生活家- 于為暢;另一位則是如何一再突破自己的能力天花板,找到更好工作的海外經理-Tifi Liu。
若你恰巧也對職涯感到迷茫,不妨先思考目前遇到的問題後再繼續閱讀,說不定能筆記出解法。
于為暢(暢哥)是一名40+資深網路人,也是暢玩天下創辦人,早期打滾於外商公司,近期則深耕於網路行銷及個人品牌經營。一開場他便破題:
👉 未來將有 1/3 的人口是自由業者,「一人公司」將是趨勢。
絕大部分的台灣人為了家計被工作綁架,然隨著科技發展與思想的轉變,也有「人不該活著只為了工作」的呼聲出現。若你想要掙脫依附於公司的工作模式,就需要以新思維+新方式+新工具來達成好好生活的目標。
若你現 …
在上集中,我分享了Richart為何讓我轉錯帳的前因後果,並從「設計的心理學」與NN/g文章摘要出防錯設計的前備知識與設計原則。
本來我已開始構思新的轉帳流程,但途中卻忽然想到: 「要用戶重新學習新的轉帳方式是否本末倒置? 怎不從用戶熟悉的模式著手? 」所以我改從「Richart既有的操作流程進行優化」,並記錄其它設計建議與觀察。
👉 問題情境:我想要轉帳給朋友卻被不良的設計誤導,轉到陌生帳戶去。
👉 優化目標:如何改善這段流程? 相同情況下能透過什麼防錯設計告知我選到錯誤的帳戶了?
之前我們曾提到防錯設計四原則,分析後我僅以第四點來強化轉帳流程。
(1)侷限設計( ❌) — 局限設計原則較適用於實體產品。
(2)還原設計( ❌) — 轉帳為不可逆行為,故無法還原。
(3)合理性檢查( ❌) — Richart的合理性檢查列為另一個Case討論。
(4)提供確認訊息與預覽結果( ✔️) — 轉帳流程Redesign會著重在此原則。
為了避免混淆,我將最外層的「常用帳戶」改為「帳戶」,點入後才顯示帳戶下的三個分類,分別是: 最近帳戶、常用帳戶、約定帳戶。
為了避免手指點選時遮住文字,我選擇在「立即轉帳」上方顯示提醒文案,並將字體放大,採用紅字威脅...歐不,是「強調」匯出款項無法被退回! 希望能在用戶行動前暗示轉錯帳的嚴重性。
無論用戶以何種方式轉帳,在選擇轉帳帳號後,系統都應反饋轉入帳戶的全部資訊 - 包含轉出帳號用戶的名稱、銀行代碼、銀行帳戶等。
因為我有幫朋友帳戶取名的習慣,若轉給認識的朋友理應帶出相關資訊;若顯示為陌生名稱(如:新朋友),透過與用戶預期的落差,提供第一次讓用戶回頭檢查的機會。
大家好,我是Seal,一個在半導體業的UX設計師。出身美術系,卻任職於製造業,因此頻受產業文化與思維差異的衝擊,近兩年我選擇透過「寫作」,幫助自己突破重圍、跨界學習。本篇是我擔任2019曼陀號UX/Jill組航海士的首篇分享。#講題是設計寫作 #現場聽眾才有彩蛋 #自己先來交作業
「寫作」講題的誕生,起自於水手提問: 該如何寫UX相關文章? 接下這道題後我想了好久,因為寫作大神多的是,而我不過是文章寫得比較多的設計師 😅 😅。
不過~我深覺「寫作」除了能訓練邏輯思考與表達外,它也是設計師自學路上Level up的重要環節。因此,就讓我以「學姊」的身分出道(喂),讓有意寫作者充滿提筆的勇氣!
理性>感性,所以練習感性;圖像>文字,所以嘗試寫作。我是位在半導體產業工作,且深怕被AI人工智慧取代的產品設計師 !! (☞•́⍛•̀)☞ 因此對科技趨勢極有興趣,只為了找尋能不被滅亡的答案 :P。👩🎓@ FUJ Applied Arts ✌🏼https://dribbble.com/s